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较为雄厚的经济以及综合国力。对于推动中西体育文化交流融合,增强民族自信心,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筹备冬奥会所采取的一系列高科技技术,为我国的科研发展提供了一次大规模场景试验的机会,并就此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为今后的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筹办本届冬奥会所采取的各项绿色环保措施,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笔者认为,北京冬奥会对于中国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为世界注入了活力,提振了世界各国人民战胜新冠疫情的信心
在冬奥会举办前,新冠病*仍在世界各地蔓延、人们心情沮丧,全球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而此时,中国成功地举办了一届圆满的冬季奥运会,无疑增强了世界各国战胜疫情的信心,同时中国在冬奥会期间的出色防疫表现,也让他们看到了人类可以打赢这场“抗疫战争”的希望。
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我国成功地举办了北京冬奥会,向世界展现出中国*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文化丰富多彩、人民生活幸福的国家形象。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了凝聚力。
2、冬奥会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充分彰显出中国软实力的巨大吸引力
北京冬奥会给了中国一次向世界展现自我的机会,也给了世界各国运动员近距离了解、观察中国的机会。通过这届体育盛会,从经济、文化、体育、人文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地向人们展示了中国的崭新风貌。
各国运动员从世界各地聚集到北京,通过他们亲身的体验,对中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人们充满幸福感的生活,优美的环境,舒适温馨并且科技感十足的奥运村,以及可以满足世界各地不同口味的机器人送餐餐厅,这一切都给各国运动员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
而这些场景,都通过各国媒体迅速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让世界各国人民从直播画面中,看到中国真实的一面,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从而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本届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憨态可掬的可爱形象,迅速赢得了世界各国人们的喜爱,引发了抢购狂潮,以至呈现出“一墩难求”的火爆场面,使得冰墩墩从一开幕就成为了冬奥会的“顶流”。
实际上,冰墩墩的火爆,是中国文化软实力持续提升的必然结果,也是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彰显。近些年来,我国大力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冬奥会吉祥物,让海外民众从中感受到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这说明我国文化软实力正在持续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正在不断增强。
冰墩墩等中国文化创意在国外“破圈”,能够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家形象。同时,冰墩墩能够成为“顶流,也充分说明了北京冬奥会的巨大魅力。
另一方面,各国运动员发自内心地喜欢冰墩墩,也展现出他们对中国文化和北京冬奥会的认可。实际上,冰墩墩作为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客观上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和智慧送给奥林匹克运动会和世界人民最好的礼物。它留给人们的美好印象,将长久地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3、北京冬奥会将给中国带来持久的经济效益
北京冬奥会将推动中国冰雪运动的发展,自年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以来,我国居民参与过冰雪运动的人数为3.46亿人,冰雪运动参与率为24.56%。国内具有高难度、高水准的滑雪场基础设施逐渐向世界水平靠近。
北京冬奥会的比赛场馆将为推动我国冰雪运动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首钢滑雪大跳台将会成为北京的新地标,德国《明镜周刊》则把此地称为”工业迪斯尼“。
北京冬奥会期间,大量绿色低碳、人工智能、数字化等诸多高科技也将在冬奥会结束后,融入城市生活,推动城市未来发展。国际奥委会品牌和可持续发展总监玛丽·萨鲁瓦指出,北京冬奥会的每一个赛区都像一个”加速器“,有力地带动地区发展。
冬奥会将推动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冬奥会期间国产体育品牌赞助了比利时、冰岛、乌克兰、新西兰、罗马尼亚等奥运代表团。数百名运动员、教练员和代表团工作人员身穿中国品牌服装,使得中国体育品牌得到了一次向世界各国人民展示的机会。
北京冬奥会还吸引了不少国际顶级冰雪基础设施设施和装备公司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为未来我国冰雪体育运动和冰雪经济的长期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4、推动京张区域经济发展,加快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总投资亿元的京张高铁,将北京至张家口的时间由过去的3小时7分钟,缩短至47分钟。这将加强两地之间的经济联系,有效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张家口市统计局数据显示,年全市接待游客.8万人次,总收入.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5%和23.4%。
5、北京冬奥会充分体现出中国绿色、低碳、环保的发展成果
北京冬奥会是奥运会历史上首次%使用“绿电”,来自张家口的风力、光伏、水电等源源不断输送到3个赛区和26个场馆中。组委会投入大量氢燃料电池车用于赛时交通运输保障,节能和清洁能源汽车在全部奥运用车中占比达到了85.84%,成为历届冬奥会最高的一次。
英国《自然》刊文指出,北京冬奥会将减少碳排放约万吨,这一成果“证明了在更全面的活动中实现碳中和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