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届冬奥会中,已经连续11届出现超支和亏损的情况,被外媒称为魔咒,但是中国只要打破这个魔咒,北京冬奥会不仅要做到选前,还要利用它来赚钱,甚至一举改变中国的旅游格局。那么问题来了,北京冬奥会是如何省钱的,它的背后又有什么战略呢?
在申办奥运会时,中国有三大理念,其中一个就是:节俭办奥运,所以中国在冬奥会上的话费并不多,总共有两项,一个是赛事编制预算约为15.6亿美元。另一个是场馆建设预算约为15.1亿美元,总计只有30亿美元左右,这个预算是年平昌冬奥会的1/5,是年索契冬奥会的1/15。所以对比往届冬奥会,北京冬奥会在预算上就已经足够节省了。因为预算少,所以在中国的规划中,北京冬奥会将会秉持着“花小钱,办大事儿”的理念,冬奥会不仅要努力做到不亏钱,甚至要学会赚钱。那么北京是如何做到省钱和挣钱的呢?
其实秘诀就是三个招式:以旧替新,以租代购,以物换钱。奥运会花销最大的一块就是基础建设和场馆建设,在以往承报奥运会超支的部分,基本都是在这里。但是这个问题在中国则完全不会发生,号称基建狂魔的我们可不是说说而已。首先我们本身基础设施就还不错,北京又作为首都,周边的基础设施条件则更好,减少了很多开支预算。至于延庆和张家口的基础设施,也只不过是中国基建计划中的一环而已,刚好就顺带给解决了。少了这一大项支出后,三大招式就灵活多了。
首先是以旧替新,在冬奥会12个竞赛场馆里,有五座都是08年奥运会的旧场馆,包括鸟巢、水立方、五棵松体育馆等,可以直接改造后重新利用。比如鸟巢将再次作为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现场,水立方将改造成冰立方,这些场馆的价值总共超过了七个亿。仅以旧替新的策略就节省了将近一半的场馆建设费用。
然后是以租代购,以租代购,指的是能租尽量租,租不了的再考虑采购。在年北京奥运会区采购了很多硬件设施,不仅花费高,而且后期的存储和维护都要花钱。而这次北京奥组委就学聪明了,部分硬件直接向企业租赁,不仅节省了成本,还少了后期的费用。通过计算以租代购的模式可以节省30%以上的设备费用。
最后是以物换钱,在15.1亿美元的场馆建设费用中,有65%来自其投资,像三大赛区的冬奥村将在赛后重新利用,其中北京和张家口奥运村将作为商品房重新出售。而延庆赛区的冬奥村则会改造成景区的假日酒店。还有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在赛事结束后都将作为旅游景区来招待游客。
可以说这三招下来,北京将场馆建设的费用扣出了花儿来,但这些其实都只是基操。论省钱,中国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北京奥组委对于费用的预算是精密化的,的,细化到一度电、一杯水、一张桌子的程度,说实话是真的有点抠啊。但正是这种扣着花的态度,才能严格的压缩建设成本。
不过仅仅只是省钱还是不够的,在场馆建设上可以选钱,但是在赛事编制上就没办法省了,毕竟省钱都不能省后期服务,不然奥运会可就乱套了。所以一般奥组委都会使用开源的方式来对冲成本。北京奥组委在赛事编制预算上,制订的是收支平衡策略,国际奥委会的专项资金,赞助商门票收入,品牌授权以及其他收入等等,总机计15.6亿美元,刚好平和赛事编制的15.6亿美元预算。而且在有需要的情况下,还可以进行调整,比如因为疫情门票收入可能会下降,但是赞助商可以增加。在原先的规划中,冬奥会的赞助商是36家,后来就增长到了45家。就是为了这个收入,所以综合冬奥会两项支出,你会发现中国在冬奥会上的成本把控,可以说接近的让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