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镇上六七十年代有个铁匠铺,那时候村里有个小伙子叫朱建国,在那儿当学徒。跟他一起当学徒的还有一个叫周通的孩子,他是铁匠铺老板周铁匠的远房亲戚。
后来朱建国娶了周铁匠的女儿,铁匠铺就交给他打理了。现在的朱建国已经七十多岁了,跟我们村的朱大壮成了好朋友,经常在街上聊天。至于周铁匠嘛,他还健在,都九十多岁了,快要成百岁老人了。他从民国时期一直活到现在,真是不容易啊!
周通回家路那个小学徒周通后来就回家了。随着时代的变迁,铁匠铺的生意越来越不好,最后只剩下朱建国和周秀在那儿撑着。周通那时候也就十五六岁,于是就回家了。
现在周通都五十多了,快六十了,真是老了。我听他故事的时候,是朱建国和周铁匠告诉我的,拼凑起来才有的这个故事。
年,周通背上简单的行囊,踏上了回家的路。他在铁匠铺干了好几年,心里既对未来充满期待,又有些忐忑不安。
那时周通十七八岁,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他那张脸被炉火烤得黑黝黝的,手上的老茧都是因为长年累月打铁留下的。虽然看上去有点糙,但那双眼睛里透出的却是智慧和坚定。
乡村新旧变迁记走在熟悉的乡间小路上,周通不禁想起了这几年的变化。改革开放的春风刮遍了全国,连他们这个偏僻的小山村也感受到了新时代的气息。以前的生产队解散了,土地分给了每家每户。大家开始有了自主经营的权利,有些胆子大的还做起小买卖来。
不过,这些变化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随着机械化程度提高,传统的铁匠手艺渐渐没落了。周通的铁匠铺生意越来越差,现在只剩他自己在打理,虽然周秀偶尔也会帮忙,但活儿还是不多。
走到村口那棵大槐树下,周通停下了脚步,深深吸了口气。空气里弥漫着泥土和麦秸秆的味道,让他感到格外亲切。远处,几个孩子在田埂上追着玩闹,欢声笑语传来,让周通的心情也轻松了不少。
邻居相见“通子!是通子回来了!”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周通抬头一看,原来是邻居王大爷。
“王大爷好!”周通笑着打招呼。
王大爷走过来,上上下下打量了周通一番,笑着说:“哎呀,小伙子长高了不少嘛!在外面这些年过得咋样?”
周通挠了挠头,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还行吧,就是铁匠铺生意不太好,我就回来了。”
王大爷安慰他说:“没事,回来就好。现在家家户户都有地种,你年轻力壮的,种地肯定没问题。”
和王大爷告别后,周通加快脚步往家走去。远远地,他就看到了家门口那棵熟悉的老柿子树。树下,一个佝偻的身影正在劈柴。
“爹!”周通喊了一声。
老周头抬起头,看到是周通回来了,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他放下手中的斧头,快步迎了上来。
“通子,你可算回来了!”老周头拍了拍儿子的肩膀,眼里满是欣慰。
周通回家周妈听到动静,也赶紧从屋里跑了出来。看到儿子平安回来,她激动得眼泪都要掉下来了。
“娘,我回来了。”周通笑着说道。
一家人都很高兴,周妈忙活着做了一桌子丰盛的晚餐,还特意蒸了周通最爱吃的红枣馒头。
吃饭的时候,周通给爸妈讲了他在伯伯周铁匠那里的情况,提到铁匠铺生意不好,他不由得有点沮丧。
老爸安慰他说:“儿子啊,别灰心。现在政策好了,农村也有新机会。你看,村里每家每户都分了地,只要肯干,日子总会好起来的。”
周通点点头,心里也重新燃起了希望。第二天一早,他就跟着老爸下地干活去了。
站在自家田地里,周通深吸一口气。阳光照在刚翻过的黑土地上,闪着油亮的光。周通弯下腰,抓起一把土闻了闻,脸上露出了笑容。
村里忙春耕,儿子想种花生赚钱“好地啊!”他由衷地赞叹道。
老周头在一旁笑着说:“可不是嘛。咱村的地一向肥沃,种啥都长得好。”
周通站起身,环顾四周。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有的人在翻地,有的人在播种,还有的人在修整田埂。整个村子都充满了生机。
干了一上午的活儿,周通和他爸回家吃午饭。吃饭的时候,周通突然说:“爸,我想种点儿花生。”
老周头愣了一下,问道:“种花生?你咋想到这个了?”
周通解释道:“我听说现在集市上的花生挺受欢迎的。咱除了种小麦,再多弄点儿花生,到时候拿到集市上去卖,也能多赚点儿钱。不像以前,只有卖了小麦才有钱花。”
买花生种子第二天一大早,周通就和他爸骑着自行车去了镇上的粮站。那里人可真多,热闹得很。周通排了好久的队,终于买到了花生种子。
说干就干,他们买了花生种子。那时候,花生可是个好东西,毕竟大家都种小麦,花生就更显得珍贵了。过年要吃花生,平时用来补充身体里的油脂也很好。
记得那时候,到了冬天,村里的一些老人还会自己炒些花生,装在口袋里,边走边剥着吃。因为他们年轻时经常挨饿,身体里缺少油脂,所以老了以后,吃点花生不仅能解馋,还能补补身体。
八十年代的农村创业梦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周通二十出头,他和他爸打算种点儿花生,想着能去集市上卖点儿钱。
周通这小伙子干劲儿挺足的。他不敢建大棚,因为建大棚要花不少钱。虽然那时候乡里支持小额创业贷款,但周通家里底子薄,不敢搞太大动静。
反正都是在地里干活,种啥都一样。周通就跟着村里人一起种药材,有白芷、黄芪、枸杞,还有一种带刺的中药材,一摘就扎手的那种。
就是这么折腾吧,反正都是在地里忙活,靠地吃饭。周通年轻,不服输,心想人家南方人都能富起来,我们为什么不能呢!
改革春风下的新农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开始大力推动农业发展。周通所在的村子也受到了这股改革春风的影响。有一天,乡里派来了一位年轻的农业技术员,名叫李明。
李明穿着一身干净的蓝色工作服,戴着眼镜,看起来斯斯文文的。他一到村里,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村民们纷纷围在村委会门口,都想看看这位“城里来的专家”能给大家带来什么新鲜玩意儿。
周通也在人群里。他听着李明讲解各种新型农作物的种植技术,眼里闪着兴奋的光。李明说,除了传统的麦子,大家还可以试试种植药材、棉花,甚至搞大棚蔬菜。
“种药材?那能赚钱吗?”有村民疑惑地问。
药材种植新尝试李明笑嘻嘻地说:“当然能赚钱啊。现在国家鼓励种中药,市场需求大得很。而且药材价格比普通粮食高多了。”
这话让周通听得心痒痒的,他赶紧挤到前面,认真听着李明讲各种药材怎么种,市场前景又如何。
回到家,周通兴奋得像只兔子,马上跟爸妈说起了这事。“爸,妈,我想种点药材试试看。”周通眼睛里闪着光亮。
老周头皱了皱眉:“药材?我们从来没种过,万一搞砸了怎么办?”
周妈也有些担心:“是啊,通子。咱们种了这么多年的小麦,突然换种药材,风险太大了。”
周通却满不在乎:“爸,妈,你们别担心。李技术员说了,按他的方法种,肯定没问题。再说,我们可以先试试一小块地,不行的话再改回种小麦嘛。”
周通的小规模试种计划看着儿子那坚定的眼神,老周头和周母对视了一眼,最后点了点头,同意了。“那就试试吧,反正地分到咱家了,种啥都行。”老周头说道。
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周通干劲儿十足。他每天都会去找李明,学习药材种植的知识。李明看到周通这么好学,也很高兴,耐心地教给他各种技巧。
村里的报纸上也经常登载一些种植药材成功的案例,这让周通更加坚定了信心。他认真读每一篇文章,把重要的信息都记在一个小本子上。
虽然周通对种植药材很有热情,但他并没有贸然行动。他知道家里经济条件有限,不敢一下子投入太多。虽然乡里支持小额创业贷款,但周通还是不敢贷款,决定先小规模试种。
“咱们先种两亩地的药材,”周通对父亲说,“看看效果怎么样,再决定要不要扩大规模。”
药材种植初尝试老周头点头表示同意:“你这么说挺有道理的,先试试水,别一下子投太多钱。”
于是,周通就在自家那两亩地里种起了药材。他选了白芷、黄芪和枸杞这三种,因为李明说这几种好种,市场需求也大。
种药材的过程可不轻松。周通每天鸡还没叫就起床,跑到地里干活儿。他小心翼翼地播种、浇水、施肥,生怕有一点闪失。有时候半夜还得爬起来看看,怕有虫子祸害。
村里人都觉得他太拼了:“种药材至于这么拼命吗?”有人还拿他开玩笑。
但周通就这么折腾了一年,还真赚了些钱。他种的药材收成了,比种小麦赚得多多了。
周通扩大药材种植规模周通尝到了种药材的甜头,心里美滋滋的。他站在自家的地里,看着那一片绿油油的药材,心里别提多得意了。
“明年我要扩大种植规模,”周通对爸妈说,“咱们家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
他爸妈看着儿子这么有信心,也露出欣慰的笑容。
第二年春天,周通决定扩大种植规模。他听说邻县有个专门卖药材种子的技术员,那里的种子质量特别好。
一天早上,阳光明媚,周通骑上那辆破旧但还能用的自行车,出发去邻县。路上,他看着路边绿油油的麦田,心里盘算着今年能赚多少钱。
到了邻县,周通按地址找到了那个技术员的家。技术员叫王卫国,戴着眼镜,瘦高个儿,看起来挺有学问。
“你好,我是来买药材种子的,”周通有些紧张地说,“听说你这里的种子质量很好。”
王卫国推了推眼镜,笑着说:“你来对地方了。我这里的种子可都是好货。你想种什么药材?”
药材种子采购计划周通说出了自己想种的几种药材名字。王卫国一听,点了点头说:“这几种我这儿都有,而且都是上好的种子。”
然后,王卫国带着周通来到了院子里的一间小屋,里面摆满了各种药材种子。王卫国拿了几袋子种子递给周通,说:“这些都是我特意从外地找来的,绝对是一流的种子。而且,你放心,等你的药材秋天收成后,你可以直接拉到这里来卖,我也会负责收购。”
周通听了心里一阵高兴。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他心里更有底了。
“真是太好了!”周通兴奋地说,“那我就多买一些吧。”
王卫国笑着说道:“放心买吧,绝对不会让你失望的。”
于是,周通买了比去年多一倍的种子,心满意足地骑车回家了。一路上,他心情特别愉快,仿佛已经看到了丰收的场景。
药材丰收喜增收回到家,周通一进门就忙活开了,开始播种药材。他把地扩到了十亩,全都种上了药材。村里人都觉得他脑子有问题,但周通自信满满。
“你们等着瞧吧,”他对那些质疑的村民说,“等到秋天收获的时候,你们就知道我是对的了。”
时间过得真快,春天过去了,秋天来了。周通种的药材长得非常好。到了收获的时候,十亩地的药材果然丰收了。周通乐坏了,赶紧用家里的驴车,把药材拉到了王卫国那儿。
王卫国一看周通的药材,连连点头:“不错,不错,品质很好。”
周通一听,心里更美了。他急切地问:“那现在能卖多少钱一斤?”
王卫国算了算,说:“行情还不错,能卖到三四块钱一斤。如果行情好的话,能卖到五六块,听说有一年甚至达到了十块钱一斤。”
周通一听,眼睛都亮了。这比种小麦的收入高多了!他兴奋地说:“那太好了,咱们现在就结账吧。”
药材囤积待售不过,王卫国却说:“你先别急,药材拉过来后得先放我这儿存着。我现在手头没钱,你得等个两三个月。等我把药材都收齐了,再联系外地的药材商,到时候才能卖个好价钱。”
周通一听,当时就愣住了。他疑惑地问:“那你收药材的时候就不能先把钱给我吗?你也不能欠我的钱啊?”
王卫国解释说:“你不懂这个,这叫囤货居奇。这行情得等等,等到价格合适的时候,一出手就是高价。”
周通心里虽然有点不踏实,但听王卫国说得一套一套的,又想着能卖个好价钱,就勉强答应了。
“那好吧,”周通说,“那我就等着你的消息。”
于是,周通就把药材放在了王卫国那儿,自己空着手回了家。
药材销售等待期一回到家,周妈就问:“通子,你那药材卖了多少钱啊?”
周通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还没卖呢。那个技术员说要再等等,得等两三个月,等价格好的时候再出手。”
老爷子一听,眉头皱了起来:“这样不太好吧?万一出了问题怎么办?”
周通赶紧安慰道:“爸,你别担心。那个技术员挺专业的,他说这样能卖个好价钱。再说,人家是县里的技术员,肯定不会骗咱们的。”
虽然爸妈还是有些担心,但看儿子这么有信心,也就没再多说什么。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就过了三个月。眼看快过年了,周通心里也越来越急。每天都在盼着王卫国的消息,可是一直没有回音。
第二天一大早,周通就骑上自行车,往县城赶。冷风刺骨,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周通把身上的棉袄裹得更紧了,心里默默祈祷一切顺利。
王卫国家的突变经过好几个小时的辛苦骑行,周通终于来到了王卫国家门口。可眼前的景象让他心里咯噔一下,大门和墙上全是粪便,像是有人故意弄得脏兮兮的。周通心里顿时有点慌。
他深吸了一口气,推开了院子的大门。院子里一片混乱,到处都是杂七杂八的东西和垃圾。周通小心翼翼地走进去,轻轻地推开屋门。
屋子里的情况更让周通吃惊。王卫国醉得一塌糊涂,躺在地上,衣服破破烂烂,头发乱糟糟的,活像个刚从战场上逃出来的士兵。他的一只眼镜片都碎了,整个人显得特别狼狈。
屋角还有一个年轻的姑娘,正在低声哭泣。
周通看到这一幕,心里也凉了一大截。他小心地问了一句:“这是咋回事啊?”
王卫国醉醺醺地抬头看了看周通,但没有说话。倒是那个姑娘边哭边说:“我哥没找到那个药材商人,现在药材都压在手里了,好多人都来找我们要钱,我们没钱啊!”
药材被骗风波周通一听这话,顿时感觉头都大了,差点儿没站稳,只好扶着墙勉强撑住身子,又问:“那……那我的药材呢?”
王卫国这才开了口,带着几分酒意骂道:“什么你的药材?全完了!当初答应得好好的,说帮我们种药材,到时候来收。结果现在呢?我再去跟他们要,人家啥都没了,只剩下个空壳子!”
周通听完,心里更是一阵晕眩。他又扶着墙站稳,再次问道:“那……那我的药材呢?”
王卫国摆了摆手,醉醺醺地说:“都在仓库里呢。”
周通一听这话,心痛得像被刀割一样。他气愤地说:“这么说,钱也拿不回来了呗!哎,你真是坑死人了!王卫国!那些买了你种子的农民这两年可怎么办啊!”
王卫国的妹妹在一旁小声解释:“对不起,我哥也不是故意的。他原本是想等价格高点再卖,谁知道……”
周通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内心的怒火。他知道现在生气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他是村里的药材种植大户,别人家都是先种一两亩试试看,而他今年一下子种了十亩地的药材。这要是全赔了,他家可就彻底完蛋了。
寻找药材买家周通深吸了几口气,让自己冷静下来,然后对王卫国的妹妹说道:“妹子,你去接点凉水,给哥哥擦擦脸,人可不能这样混日子啊!还得想个法子,把药材卖出去赚点钱。”
说完,周通转身就走了。他得好好想想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回到家后,周通把事情原原本本告诉了父母。老两口一听,也傻眼了。
“这……这可怎么办啊?”妈妈急得直掉眼泪。
爸爸叹了口气:“早知道就不该种这药材。这一年的心血全都白费了。”
周通安慰爸妈说:“爹,娘,你们别急。我再想想办法。”
接下来的日子,周通到处打听哪里有收药材的。他跑遍了周围几个乡镇,甚至还去了市里,但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买家。
眼看快过年了,周通越来越焦急。就在他几乎要绝望的时候,他听说在安国有个药材交流市场,那儿经常有外地的药材商来收药材。
周通心里一喜,立刻骑上自行车去找王卫国。当他再次来到王卫国家时,发现王卫国稍微清醒了一点,但还是显得很颓废。
“王卫国,”周通急切地说,“我听说在安国有个药材交流市场,你去不去看看?说不定咱们的药材能卖出去呢?”
寒冬运药忙还债王卫国摇摇头,有气无力地说:“这大冬天的,得多冷啊!人能受得了吗?”
周通急了,扯着嗓子喊道:“就算冻死也得去啊,那可是咱们一年的收成呢!再说啦,你不看看账本,你欠老乡的钱啥时候能还清啊!”
王卫国被周通这么一说,心里一激灵,终于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他沉默了一会儿,然后点点头:“好吧,那就走一趟吧。”
于是,王卫国和周通就拉着驴车去了药材交流市场。一路上确实冷得很!他们穿上了厚厚的棉袄,在棉袄口袋里装了两瓶酒和一些干粮,以防万一冷的时候能暖暖身子。
药材贩卖记驴车装不了太多东西,既要拉药材,还得拉草料,冬天消耗特别大。
第一次去的时候,就有人问药材的价格,还问王卫国打算卖多少钱。他讲得还挺有条理的!
结果一趟下来,这王卫国这书生居然发高烧了。
周通也没办法,只好自己去。回来再拉药材时,王卫国的妹妹说:“我陪你一块儿去吧!我哥身体不好,我这当妹妹的真是对不住你们这些信任我们、种药材的乡亲。”
从那以后,周通就和王卫国的妹妹一起卖药材了。这个冬天,两人互相扶持,竟然还擦出了爱的火花。
药材销售与婚姻一个冬天,每四天就要去一次药材交流市场,下雪天就去不了。到了春天,又能继续卖一段时间。周通不仅把自家的药材卖出去了,还帮着老乡把药材一起卖了,挣了不少钱。他还帮老乡还清了欠款。
第二年,周通和王卫国的妹妹王美慧结婚了。他们还是种药材,不过以后就不用王卫国去找销路了。因为他做生意确实不行,但他种药材的技术可是杠杠的,教别人种药材那是一把好手!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