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乞丐在历朝历代都有,不过和我们现在的乞丐不一样,因为在古代社会乞丐算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工作,虽然也不招人待见,但是比一些鸡鸣狗盗之辈要好。比如,清朝时期有一种文人乞丐,也被人们称之为“字”丐,他们乞讨的绝活一般人学不来。究竟“字”丐如何乞讨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从头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我们都知道,古代学子想要出人头地,只能参加科举考试获得进士身份,如果是出类拔萃的学生,还能考取状元,榜样,或探花,也就是所谓的“一甲进士”。自隋朝科举兴起,一直到到清朝被废除,在此一千多年中也为封建社会带来大量的人才,但也有更多的人被科技束缚了思想和眼光。在清朝,朝廷的科技考试采用八股取士,也就是后来被人们所诟病的“八股文”,即一种文章的书写格式必须是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八个固定部分。因此,很多学子不喜欢“八股文”,但还是要去学习。
只要参加清朝科举,就必须学习“八股文”,虽然有很多人通过“八股文”在科举上获得成功,但是还有更多的人也因此荒废了人生。比如,在京城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清朝光绪年间,有一个叫做牛陈龙的山东举子到京城考试,结果第一年发挥不好落榜了。于是,第二年牛陈龙到京城又考了一次,虽然此次他自信满满,但结果因为“八股文”格式乱了,最终又惨遭落第。据说,牛陈龙家境不好,两次参加科举考试的盘缠都是乡亲们凑的,因此两次落第也让他没有颜面再回乡面对父老乡亲,于是就决定在京城乞讨为生。
牛陈龙一边乞讨一边读书,想着来年再考一次。每天上午,牛陈龙都到菜市街上乞讨,但是他的乞讨方式却不一样,毕竟牛陈龙是举子,是读书人,因此他用写字的方式乞讨。不过,牛陈龙不写白纸黑字,而是用沙子在地上写字。首先,牛陈龙从河里淘洗了一些细沙,晾晒干净之后装入布袋;然后,他在布袋下戳烂一个小孔,让细沙能均匀地流下来;最后,找一片空地就开始提着沙袋在地上写字,一会写楷书,一会写行书,有时候还写草书。本身牛陈龙写字就不错,再加上他平时多加练习,写出来的沙字也都像模像样。
沙字写完之后,他就坐在一旁看书,人们见他勤奋好学,字写得也好,于是就都纷纷施舍。就这样,一天下来牛陈龙能要到不少,比其他的鬼哭狼嚎装可怜的乞丐要得还多,如此一来他的生活有了保障,也就可以安心看书了。很快就到了秋天,天气也渐渐变冷,街上的人也少了许多,一旦到了冬天,外面天寒地冻的,牛陈龙的沙字写得再好也很难要到钱。了于是,牛陈龙为了多要一些钱过冬,他就开始在文字内容上下功夫,他不再关心字写得好不好,而是写一些讽刺当时官员的诗句,并以此来博取人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