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绿色低碳可持续冬奥同心圆

北京皮肤病主治医院 http://m.39.net/pf/a_4322698.html

图①:2月10日,张家口赛区内用于媒体交通保障的氢燃料大巴正在运行中。本报记者孙亚慧摄图②:2月10日,位于延庆赛区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竞速结束区,两侧建有场馆媒体中心等临时设施。相比永久设施,临时设施建设成本更低,方便拆除,并可重复利用。本报记者王美华摄图③:2月10日,张家口国家越野滑雪中心,挪威选手特蕾丝·约海于格在比赛中,旁边电灯的电来自张家口市张北县的风电机组。本报记者蒋雨师摄图④:张家口赛区云顶场馆群内,余台安装在屋顶的电采暖设备,成为场馆内的取暖“神器”。图为云顶滑雪公园场馆媒体中心内的电采暖设备(2月10日摄)。本报记者孙亚慧摄

“绿电”点亮冬奥场馆、低碳完成“水冰转换”、氢燃料车保障交通、临时设施拆除后仍能重复利用……北京冬奥会坚持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绿色办奥”深入人心。

“我们在申办时就承诺,北京冬奥会所产生的碳排放将全部实现中和。筹办6年多来,我们通过低碳场馆、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办公等措施,最大程度减少碳排放,同时采取林业碳汇、企业捐赠等碳补偿方式,保障了北京冬奥会碳中和目标的顺利实现。”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部长李森如是说。

环保制冰

示范引领

2月10日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流光溢彩,速度滑冰女子米比赛在这里举行。

作为北京冬奥会唯一新建的冰上场馆,“冰丝带”是低碳场馆的典范。

在建设之初,中国团队认为,“冰丝带”冰面面积近1.2万平方米,如使用氟利昂等传统制冰材料将产生大量能耗。经过各方专家和团队论证,最终决定使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

北京国家速滑馆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李久林说,如果使用传统制冷剂,同等用量下的碳排放量是二氧化碳制冷剂的近倍。采用新的制冰技术,可大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一年能够节省用电万千瓦时。

自冬奥会开赛以来,“冰丝带”接连诞生新的冬奥会纪录。“冰丝带”的冰受到各国运动员的好评。

除了“冰丝带”,北京冬奥会场馆首都体育馆、首体短道速滑训练馆、五棵松冰球训练馆等场馆均使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

“作为冬奥建筑,‘冰丝带’有很强的示范性、引领性和标志性。我们希望通过其中绿色低碳的理念,向世界传递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李久林说。

北京冬奥会共利用了6个8年奥运会的竞赛和非竞赛场馆。在国家游泳中心,男子冰壶比赛正在进行中。不少外国选手表示,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个游泳场馆,在这里比赛感觉很开心。

从“水立方”变为“冰立方”——创造性的“水冰转换”同样很低碳。建设团队采用了可转换的钢架支撑系统和可拆装的制冰系统,在泳池中搭建了临时冰面,形成4条标准的冰壶赛道,大幅降低了资源消耗和碳排放。

科技助力

绿电保障

2月10日,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混合团体比赛开始前,张家口赛区云顶滑雪公园的场馆媒体中心内一如既往地来了许多媒体记者。当晚的室外温度接近零下10摄氏度,媒体中心内却十分暖和,让人片刻忘记了室外雪场的寒冷。

抬起头,屋顶上黑色电采暖设备散发出的暖意扑面而来。原来,这些遍布场馆的余块“暖宝宝”才是温暖如春的关键。

云顶场馆群内90%的功能要依靠临时建筑实现。临时建筑多为箱式房,虽然墙板已内含保温层,为了实现箱式房里的绿色供暖,场馆还在屋顶安装了应用航天新材料和航天技术的电采暖系列产品,能够实现97%以上的热转化率。

靠山而卧,在林海雪原的映衬下,“雪如意”秀美又不失动感。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的赛道不仅颇具中国古意,更是一条绿色赛道。

赛道的建设中执行绿色雪上运动场馆三星标准,采用风电、建筑自然采光、加外遮阳设计、利用透气防渗材料实现水体净化等新技术。

同时,通过地表水收集技术,积雪融化形成的雪水也被用来重复造雪。

从北京乘高铁一路北上,窗外的风力发电机组常常引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lf419.com/afhgx/6219.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7782号-27